房天下 >资讯中心 > 其他 > 正文

最新洱海/苍山《保护管理条例》全文来了,如何处罚写得明明白白,12月开始施行!大理人要知晓

大理深度房产新闻早读  2019-12-03 08:42

[摘要] 新修订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经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自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

新修订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经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自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

保护苍山洱海,杜绝一切两《条例》禁止行为,人人有责!在此,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了修订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全文,咱们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哪些,大理人都应知晓且牢记于心。我们不仅自己不能破坏,在他人做出有损于洱海保护、苍山保护的行为时,能够拿出《条例》,及时制止并报警。大家一起共同守护,让苍洱美景世世代代永存人间!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

(1988年3月19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1988年12月1日云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 1998年7月4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修订 1998年7月31日云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2004年1月15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修订  2004年3月26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批准  2014年2月22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修订 2014年3月28日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批准  2019年9月12日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修订 2019年9月28日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

洱海/苍山《保护管理条例》全文来了,如何处罚写得明明白白,12月开始施行!大理人要知晓

章总 则

条  为了加强洱海的保护和管理,防治水污染,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洱海保护管理范围内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洱海是人工调控水位的多功能高原淡水湖泊,是大理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是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和大理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条  洱海运行水位为1966.00米(1985国家高程基准,下同),运行水位为1964.30米。

特殊年份洱海运行水位确需调整的,由大理市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报自治州人民政府提请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决定。

第五条  洱海湖区、洱海主要入湖河流、洱海流域其他湖(库)的水质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标准进行保护。

实施生态补水工程补入洱海的水,水质应当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以上标准。

第六条 洱海保护管理范围是以洱海水体为主的整个洱海流域,包括大理市所辖的下关、大理、银桥、湾桥、喜洲、上关、双廊、挖色、海东、凤仪10个镇和洱源县所辖的邓川、右所、牛街、三营、茈碧湖、凤羽6个乡(镇)约2565平方公里的区域。

洱海运行水位以内的区域为洱海湖区。洱海湖区界线水平向外延伸15米以内的区域为洱海湖滨带。

第七条  洱海保护管理范围划分为一、二、三级保护区:

(一)一级保护区为洱海湖区以及海西、海北片区洱海运行水位水平向外延伸100米以内的区域;海东片区洱海运行水位水平向外延伸30米以内的区域,但延伸至环海东路及其以外的,以环海东路临湖一侧路缘线为界;海南片区洱海运行水位水平向外延伸15米以内的区域,但延伸至城市道路及其以外的,以城市道路临湖一侧路缘线为界。

(二)二级保护区为一级保护区以外,海西片区南起阳南溪沿大理至丽江二级公路,北至罗时江临湖一侧路缘线以内的区域;海北片区西起罗时江沿大理至丽江二级公路和老环海路,东至马厂村老环海路与环海东路交接处临湖一侧路缘线以内的区域;海东片区北起马厂村老环海路与环海东路交接处,沿环海东路南至环海东路与机场路交接处沿地表向外延伸100米以内的区域;海南片区东起环海东路与机场路交接处,西至阳南溪沿地表向外延伸100米以内的区域,但涉及城市规划区的按照城市规划区规划管控;洱海主要入湖河流及堤岸内侧水平向外延伸30米、洱海流域其他湖(库)水域及其运行水位水平向外延伸50米以内的区域。

(三)三级保护区为一、二级保护区以外的洱海流域。

一、二、三级保护区的具体范围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划定,并向社会公布。洱海湖区和一级保护区应当设置界桩、标识。

一、二、三级保护区内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还应当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八条  洱海保护管理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合理利用、绿色发展和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九条 自治州、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洱海保护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建立经费投入和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第十条 洱海保护管理实行河(湖)长制。河(湖)长制的设置、职责和工作机制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洱海保护管理范围内的水资源、渔业资源、风景名胜资源等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在洱海保护管理范围内利用水资源、渔业资源、风景名胜资源等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缴纳下列规费:

(一)取水或者使用水资源从事发电等经营性活动的,缴纳水资源费、水费;

(二)从事渔业捕捞的,缴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

(三)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经营活动的,缴纳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

(四)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缴纳的其他规费。

第十二条 洱海规费应当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由自治州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用于洱海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其使用范围是:

(一)水污染防治;

(二)水源涵养林的营造和保护;

(三)湿地保护修复;

(四)生态补偿;

(五)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

(六)洱海保护管理的其他事项。

第十三条 自治州、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及洱海保护管理范围内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洱海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洱海保护的相关知识,增强公民保护洱海的意识。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洱海保护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洱海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劝阻和举报。

第二章保护管理职责

第十四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承担洱海保护管理的主体责任,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编制洱海保护管理规划、保护治理方案;

(二)制定促进洱海流域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

(三)部署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制定洱海保护治理目标责任、评估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

(四)制定洱海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五)审定洱海水资源年度调度计划和取水总量控制计划;

(六)统筹安排洱海保护治理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

(七)法律法规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五条 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洱海保护管理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协调、督促所属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履行洱海保护管理职责;

(二)实施洱海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保护治理方案和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制定具体保护措施,落实目标责任;

(三)落实促进洱海流域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

(四)实施洱海流域水资源调度;

(五)组织建设和维护洱海保护治理设施;

(六)制定入湖河道污染治理方案,负责河道截污、治污、清淤、保洁等保护治理工作;

(七)制定并实施入湖面源污染控制措施;

(八)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制度和农村垃圾、污水、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置系统;

(九)组织实施洱海流域的生态修复工作,建设、保护和管理生态湿地、生态林地;

(十)法律法规和自治州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洱海保护管理范围内其他具有管理职能的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洱海保护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十六条 洱海保护管理范围内的乡(镇)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内履行洱海保护管理的下列职责:

(一)落实洱海保护治理的计划和措施;

(二)具体落实洱海保护治理方案、入湖河道污染治理年度计划,组织完成河段综合环境控制目标任务;

(三)控制面源污染和洱海沿岸污染源;

(四)按规定处置农村生活、生产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

(五)承担入湖河道、沟渠、滩地的日常保洁和管护工作;

(六)开展洱海保护治理日常巡查检查,制止并协助查处违法行为,做好相关行政执法工作;

(七)法律法规和自治州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洱海保护管理范围内的村(居)民委员会和村(居)民小组协同做好洱海保护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十七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洱海保护管理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

(二)对县(市)人民政府洱海保护管理机构实行工作统筹和业务指导,协调、督促州级有关部门履行洱海保护管理职责;

(三)参与编制并监督实施洱海保护和治理的相关规划;

(四)对洱海流域由州级审批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提出审查意见;

(五)对洱海流域的生物引种、驯化、繁殖提出审查意见;

(六)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编制洱海水资源年度调度计划和实施方案,报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七)组织查处跨县(市)行政区域或者重大违法的案件;

(八)组织洱海保护治理的科学研究及信息化工作;

(九)法律法规和自治州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八条 大理市人民政府洱海保护管理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

(二)组织洱海保护管理的监督、检查,落实洱海保护治理措施;

(三)推广使用洱海保护治理的科研成果;

(四)按照批准的权限在一、二级保护区相对集中行使水政、渔政、林政、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管理等方面的部分行政处罚权;

(五)依法收取洱海规费;

(六)负责对一、二级保护区的建设项目提出审查意见;

(七)管理西洱河节制闸至天生桥一级电站取水口的河道、引洱入宾老青山输水隧道至出口界碑范围及其工程设施;

(八)组织执行洱海水资源年度调度计划和实施方案;

(九)法律法规和自治州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洱源县人民政府洱海保护管理机构在本行政区域内履行前款规定的至六项和第九项职责。

第十九条  自治州、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的发展改革、财政、工业和信息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文化和旅游、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水务、公安、市场监管、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洱海保护管理工作。

第三章综合保护管理

第二十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洱海保护管理规划。洱海保护管理规划应当符合自治州、大理市、洱源县的国土空间规划,并与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大理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旅游发展等相关规划相互衔接。

第二十一条  自治州、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洱海保护管理范围内环保、水利、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第二十二条  自治州、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合理利用洱海保护管理范围内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推进产业转型发展。

第二十三条  自治州、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洱海保护管理范围内水源涵养地带的保护治理,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对水土流失地段、宜林荒山荒地进行治理、绿化。

第二十四条 自治州、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应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实施农药、化肥减施措施,鼓励使用有机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第二十五条 大理市、洱源县和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和完善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设施,及时清运处理垃圾。垃圾实行有偿收集、清运和处理。

第二十六条 自治州、大理市、洱源县和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建设,完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并保障已建成的设施和管网正常运行。污水实行有偿处理。

城镇规划区及产业园区的排水系统应当实行雨污分流,污水经预处理达标后方可排入排污管网。鼓励建设中水设施,提高中水利用率。

第二十七条  洱海保护管理范围内的餐饮、住宿等经营者应当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第二十八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洱海流域水环境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加强对洱海及其入湖河流水环境质量、污染源、水文水资源等的监测,实现监测信息共享,并定期发布洱海水环境状况公报。

第二十九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洱海科学研究规划,明确重点科研项目,采取课题申报和项目招标等方式,推动洱海科学研究,促进洱海保护治理措施的精准化。

第三十条  鼓励和支持单位或者个人开展农业废弃物、生产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的资源化利用。

第三十一条 在洱海保护管理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项目建设的,应当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的,应当进行治理并承担治理费用。

洱海保护管理范围的地热水、矿泉水资源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云南省地热水资源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

第三十二条 在洱海保护管理范围内从事生物引种、驯化、繁殖的,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和检疫,并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第四章一级保护区保护管理

第三十三条 一级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实施生态修复,建设生态廊道,拓展湖滨缓冲空间,保护和改善洱海生态功能。

第三十四条 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洱海生态保护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除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依法应予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外,原有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逐步拆除。

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原有居民以外的其他居民应当逐步迁至二级保护区外进行妥善安置。

第三十五条  一级保护区内的餐饮、住宿等经营活动实行严格管控。洱海湖区和湖滨带范围内禁止从事餐饮、住宿等经营性活动。

第三十六条  洱海湖区实行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保护和恢复本地水生、陆生生物物种,防范和治理外来物种入侵,优化洱海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第三十七条 洱海湖区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取水应当统筹洱海生态保护和周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优先保障城乡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科学安排生产用水。

第三十八条 洱海湖区船舶实行总量控制、统一管理和准入许可制度。洱海湖区船舶总量由大理市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报自治州人民政府审定。现有机动船舶应当逐步改用新能源动力。船舶改造、更新应当经大理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自治州人民政府审批,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办理相关证照并进行监督管理。

机动船舶应当配备油污防渗、防漏、防溢和垃圾、污水收集设施。船舶垃圾、污水和废油、残油应当回收上岸,实行集中处理,禁止排入水体。

第三十九条 洱海湖区禁止新建、扩建码头。确有必要改建的,应当由大理市人民政府提出审查意见报自治州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并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第四十条 在一级保护区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内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第四十一条 一级保护区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内的旅游观光项目,应当符合洱海保护管理规划的要求,并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后方可实施。参观、旅游等活动的开展不得对洱海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造成不良影响。

第四十二条  一级保护区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内禁止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三条  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填湖、围湖造田、造地等侵占水体或者缩小水面的行为;

(二)擅自使用水上飞行器;

(三)擅自设置、张贴商业广告;

(四)擅自在洱海湖区和湖滨带范围内搭棚、摆摊、设点经营;

(五)在洱海湖区和湖滨带范围内野炊、露营、垂钓;

(六)在洱海湖区和湖滨带范围内清洗车辆、宠物、畜禽、农产品、生产生活用具;

(七)二级保护区内禁止的行为。

第五章二级保护区保护管理

第四十四条 二级保护区严格控制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严守耕地红线,防治湖(库)、河道污染,保护田园风光。

第四十五条  二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除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房屋确需修缮加固或者危房拆除重建的,应当经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批准,具体办法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制定。

鼓励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原有居民以外的其他居民迁至二级保护区外的城镇规划区集中安置。

第四十六条  二级保护区湖(库)营运的船舶实行总量控制和准入许可制度。船舶的准入许可证由大理市、洱源县洱海保护管理机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核发。船舶的增加、改造、更新由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审批,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办理相关证照并进行监督管理。

机动船舶应当配备油污防渗、防漏、防溢和垃圾、污水收集设施。

第四十七条  二级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围堰、网箱、围网养殖;

(二)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

(三)捕捞大理裂腹鱼等珍贵濒危鱼类,猎捕、销售野生水禽、蛙类等两栖动物;

(四)放生或者丢弃非本地水生物种;

(五)从事餐饮具和被服消毒、洗涤等经营性活动;

(六)三级保护区内禁止的行为。

第六章三级保护区保护管理

第四十八条 三级保护区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加大城镇、村庄规划建设管控力度,优化布局文化旅游、生态产业,发展绿色经济。

第四十九条 三级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洱海保护管理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前须征求同级洱海保护管理机构及有关部门的意见。

禁止削山造地等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的建设活动。

第五十条 大理市、洱源县人民政府应当科学规划布局畜禽、水产养殖场、养殖小区,采取措施,防治养殖污染。

第五十一条  三级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侵占湿地、水库、河道;

(二)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方法或者禁用的渔具、捕捞方法和网具进行捕捞;

(三)擅自砍伐林木;

(四)擅自取水或者违反取水许可规定取水;

(五)选矿、采矿;

(六)向湖泊、水库、河流、湿地、农田排放污水、废油及其他废液,倾倒或者掩埋土、石、尾矿、垃圾和动物尸体及其他废弃物;

(七)弃置、掩埋有毒物质;

(八)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剧毒、高毒农药;

(九)生产、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或者不可降解的泡沫塑料餐饮具、塑料袋;

(十)建设化工、冶金、制浆、制革、电镀、电解、水泥以及其他严重污染水环境的工业项目;

(十一)盗窃、损毁界桩、标识标牌、堤坝、沟渠、桥闸、水文、气象、测量、码头、航标、环境监测、科研、排水、排污、截污、治污等设施;

(十二)其他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行为。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洱海保护管理工作中有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徇私舞弊等行为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相关县(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在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洱海生态保护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不拆除的,依法拆除,并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

(二)在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除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不拆除的,依法拆除,并处5万元以上2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一级保护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大理市洱海保护管理机构按照下列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洱海湖区和湖滨带范围内从事餐饮、住宿等经营性活动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二)新建、扩建码头的,限期拆除,恢复原状;不拆除的,依法拆除,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三)在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的,除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给予处罚的以外,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对洱海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可以处3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四)填湖、围湖造田、造地等侵占水体或者缩小水面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既不恢复原状也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五)擅自使用水上飞行器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六)擅自设置、张贴商业广告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七)擅自在洱海湖区和湖滨带范围内搭棚、摆摊、设点经营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八)在洱海湖区和湖滨带范围内野炊、露营、垂钓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九)在洱海湖区和湖滨带范围内清洗车辆、宠物、畜禽、农产品、生产生活用具,情节轻微的,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一、二级保护区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相关县(市)人民政府洱海保护管理机构或者其他有权机关按照职权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机动船舶未配备油污防渗、防漏、防溢和垃圾、污水收集设施的,由洱海保护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不改正的,责令船舶临时停航;

(二)围堰、网箱、围网养殖的,由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三)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由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拒不停止违法行为的,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并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四)放生或者丢弃非本地水生物种的,由林业和草原、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权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五)从事餐饮具和被服消毒、洗涤等经营性活动的,由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一、二、三级保护区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权机关按照职权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进行削山造地等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的建设活动的,由相关县(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限期拆除,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

(二)擅自从事生物引种、驯化、繁殖的,由自治州人民政府洱海保护管理机构或者相关县(市)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等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物种资源和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罚款;

(三)侵占湿地、水库、河道的,由相关县(市)人民政府林业和草原或者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限期恢复原状,可以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四)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方法或者禁用的渔具、捕捞方法和网具进行捕捞的,由相关县(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收渔获物和违法所得,处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没收渔具,吊销捕捞许可证;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没收渔船;

(五)擅自取水或者违反取水许可规定取水的,由相关县(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六)向湖泊、水库、河流、湿地倾倒或者掩埋土、石、尾矿、垃圾和动物尸体及其他废弃物的,由相关县(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不采取治理措施的,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七)使用国家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剧毒、高毒农药的,由相关县(市)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使用者为农产品生产企业、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仓储企业、专业化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和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单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使用者为个人的,处1万元以下罚款;

(八)生产、销售含磷洗涤用品或者不可降解的泡沫塑料餐饮具、塑料袋的,由相关县(市)人民政府市场监管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服务业经营者使用含磷洗涤用品或者不可降解的泡沫塑料餐饮具、塑料袋开展经营性服务的,由相关县(市)人民政府市场监管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其停止使用,对个人可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可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九)盗窃、损毁界桩、标识标牌、堤坝、沟渠、桥闸、水文、气象、测量、码头、航标、环境监测、科研、排水、排污、截污、治污等设施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十)建设化工、冶金、制浆、制革、电镀、电解、水泥以及其他严重污染水环境的工业项目的,由相关县(市)人民政府责令关闭。

第五十七条  在洱海保护管理范围内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本条例未作处罚规定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罚。

第八章附 则

第五十八条 洱海流域主要入湖河流是指弥苴河及其支流凤羽河、海尾河、弥茨河、西闸河,永安江,罗时江,棕树河,苍山十八溪,白塔河,波罗江,下和箐,南村河,玉龙河,凤尾箐;洱海流域其他湖(库)是指海西海水库、三岔河水库、茈碧湖、西湖和三哨水库;环海东路是指海东镇下和村环岛起,沿海东镇、挖色镇、双廊镇,至上关镇东沙坪村与大理至丽江二级公路交叉处;洱海湖区界线内涉及的沿湖陡岸与湖体相连接的湿地,结合实际地形及管理需要纳入洱海湖区范围;洱海海西沙坪湾段和海北马厂村段一、二级保护区范围根据实际地形确定。

第五十九条 本条例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第六十条  本条例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

(2002年3月19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2002年5月30日云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 2009年2月21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修订 2009年3月27日云南省第十ー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批准2019年9月12日大理白族自治州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修订 2019年9月28日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

章总 则

条 为了加强苍山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苍山是洱海的重要水源地,是国家地质公园,是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大理风景名胜区和苍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条 苍山保护管理范围:东坡海拔2200米以上;南至西洱河北岸海拔2000米以上;西坡海拔2000米(由西洱河北岸合江口平坡村至金牛村)和2400米(由光明村至三厂局)以上;北至云弄峰余脉海拔2400米以上;涉及河流、溪箐的,包含河流、溪箐垂直延伸至其底部以上的全部区域。具体范围由自治州人民政府依据经批准的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苍山片区勘界立标确定的界限划定,设立界标,并向社会公布。

第五条 苍山保护管理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整体保护、社会参与、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六条 苍山保护管理应当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保护管理范围内集体所有土地及其附属资源的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应当依法维护。

第七条 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的各类规划应当与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相协调。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的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第八条 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范围重合或者交叉的,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中最严格的规定执行。

第九条 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按照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一级标准保护;水质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类水标准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

第十条 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的重点保护对象为:

(一)苍山冷杉、杜鹃林等特色高山森林生态系统;

(二)列入国家、省保护名录的野生动物、植物,以及苍山特有的野生动物、植物;

(三)感通寺、中和寺、玉皇阁、苍山神祠、无为寺、马龙遗址、古陵墓、石刻、岩画等文物古迹;

(四)七龙女池、龙眼洞、天龙洞、清源洞、花甸坝、脉地大花园及溪流、瀑布等自然地貌;

(五)洗马潭、黄龙潭、双龙潭、黑龙潭等第四纪冰川遗迹;

(六)大理石等矿产资源;

(七)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第十一条 自治州、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洱源县人民政府应当把苍山保护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苍山保护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并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第十二条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苍山保护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苍山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劝阻和举报。

第二章保护管理职责

第十三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领导苍山保护管理工作。

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洱源县人民政府承担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防灾减灾、护林防火、市场监管等有关职责。

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的镇人民政府做好辖区内的苍山保护管理工作,村(居)民委员会和村(居)民小组协同做好苍山保护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十四条 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机构对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实施统一管理,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

(二)组织编制和修订苍山保护管理相关规划,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措施,按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

(三)组织开展自然生态系统修复;

(四)负责自然资源资产管理;

(五)组织有关部门对苍山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地质遗迹、重要景观进行调查、监测,并建立档案;

(六)依法对保护管理范围内开展的相关活动进行审批;

(七)对保护管理范围内确需建设的项目提出审查意见;

(八)组织或者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九)设立重点保护对象的标识;

(十)按照批准的权限相对集中行使部分行政处罚权;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五条 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洱源县的苍山保护管理机构在县(市)人民政府和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

(二)对保护管理范围内开展的相关活动进行初审;

(三)对保护管理范围内确需建设的项目提出初步审查意见;

(四)开展巡查巡护,制止违法行为;

(五)收取苍山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

(六)开展苍山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地质遗迹、重要景观的保护、治理,建设保护管理设施;

(七)按照批准的权限相对集中行使部分行政处罚权。

第十六条 公安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在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设置公安派出机构,维护治安秩序。

第十七条 自治州、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县、洱源县的自然资源、林业和草原、应急管理、水务、发展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文化和旅游、财政、公安、市场监管、民政、民族宗教、教育体育、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苍山保护管理工作。

第三章 保护管理措施

第十八条 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实行分区管控,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具体范围按照依法批准的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进行划定。

第十九条 禁止任何人进入苍山保护管理范围的核心区。因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省人民政府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条 禁止在苍山保护管理范围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因教学科研的目的,需要进入缓冲区从事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活动的,应当事先向所属县(市)和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机构批准。

经批准从事前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将其活动成果的副本提交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机构。

第二十一条 在苍山保护管理范围的实验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由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机构编制方案,方案应当符合苍山保护管理目标。

在苍山保护管理范围的实验区组织参观、旅游活动的,应当严格按照前款规定的方案进行,并加强管理。进入实验区参观、旅游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机构的管理。

第二十二条 在苍山保护管理范围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苍山保护管理范围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应当采取补救措施。

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的保护管理设施、旅游设施,应当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相协调,体现地方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

在苍山保护管理范围的实验区内确需建设的项目,应当充分论证、科学设计,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并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第二十三条 在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开发或者变相开发房地产以及从事其他损害或者破坏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自然环境等与苍山保护管理目标不相符的建设活动。

第二十四条 禁止外来住户迁入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居住。

鼓励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原有居民迁出保护区。

鼓励和支持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的原有居民从事环境友好型经营活动,践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传承传统文化及人地和谐的生态产业模式。

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设立的生态管护岗位应当优先安排原有居民。

第二十五条 苍山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在协调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建立特许经营制度。具体办法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六条 在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或者开发利用苍山风景名胜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营业额的1%缴纳苍山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并依法缴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规费。

进入苍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的人员应当购买门票,门票由县(市)苍山保护管理机构出售。

苍山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和门票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应当专项用于苍山的保护管理。

第二十七条 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宗教活动场所的建设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规划的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在审批前须征求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机构的意见。

第二十八条 禁止在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九条 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开山、开荒、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的;

(二)修建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设施;

(三)乱扔垃圾,在景物或者设施上刻划、涂污;

(四)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

(五)擅自移动、毁坏界标、标识;

(六)盗窃、损毁公共设施;

(七)擅自引入外来物种;

(八)擅自采摘花卉、果实、茎叶;

(九)挖掘、采集国家和省列入保护名录的植物,猎捕野生动物;

(十)设置排污口;

(十一)野外用火;

(十二)开发地下水资源;

(十三)擅自取水或者违反取水许可取水;

(十四)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苍山保护管理工作中有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徇私舞弊等行为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苍山保护管理机构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移动、毁坏界标、标识,未经批准进入苍山保护管理范围、不服从管理机构管理或者经批准在缓冲区内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的单位和个人,不向苍山保护管理机构提交活动成果副本的,责令改正,并根据不同情节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二)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挖沙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除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给予处罚的以外,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对苍山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可以处3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三)进行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的活动,修建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设施,设立各类开发区,开发或者变相开发房地产以及从事其他损害或者破坏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自然环境等与苍山保护管理目标不相符的建设活动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限期拆除,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

(四)个人进行开荒、修坟立碑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五)倾倒生活垃圾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200元以下罚款;倾倒建筑垃圾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对单位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六)擅自引入外来物种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可以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七)擅自取水或者违反取水许可取水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批准在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开发或者变相开发房地产以及从事其他损害或者破坏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自然环境等与苍山保护管理目标不相符的建设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二)盗窃、损毁公共设施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三)设置排污口的,由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不拆除的,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责令停产整治;

(四)野外用火的,由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对个人并处2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五)开发地下水资源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或者封闭其取水工程或者设施;不拆除或者不封闭其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的,依法拆除或者封闭,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六)乱扔垃圾或者在景物或者设施上刻划、涂污的,由苍山保护管理机构责令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50元罚款;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七)擅自采摘花卉、果实、茎叶的,由苍山保护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并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三条 在苍山保护管理范围内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本条例未作处罚规定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罚。

第五章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